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不斷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2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字當頭、穩中求進。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,是實現發展升級的國之重器,工業穩則經濟穩。為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,進一步鞏固工業經濟增長勢頭,確保全年工業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,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方面聯合出臺《關于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若干政策》(以下簡稱《若干政策》),圍繞財政稅費、金融信貸、保供穩價、投資和外貿外資、用地用能和環境等五個方面,打出促進工業經濟穩增長“組合拳”。量大面廣的中小工業企業作為工業經濟的重要載體,是促進當前工業平穩增長、培育壯大新動能、確保宏觀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抓手。《若干政策》重點針對中小企業面臨的稅費負擔較重、融資難融資貴、生產經營成本上漲過快、市場需求不足以及創新發展有待加強等突出問題,提出一系列紓困、培優政策舉措,助力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優化,推動中小企業穩定健康發展。
一
加大稅前扣除力度,延長稅費緩繳政策,減輕中小企業稅費負擔
財稅政策是推動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,具有覆蓋面廣、普惠性強等特點。疫情發生以來,按照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,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措施,對穩定市場預期,幫助企業應對疫情影響發揮了積極作用。據統計,我國2021年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.1萬億元,其中工業企業享受超過4700億元,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稅收優惠政策新增減稅2951億元,小微企業每百元銷售收入繳納稅收同比下降12.4%。中小企業普遍反映,各項紓困政策中,減稅降費政策感受最明顯、滿意度最高。
也要看到,我國財稅政策還有較大優化空間,企業轉型發展還面臨較大的稅費成本負擔。2021年制造業企業負擔專項調查顯示,30%中小企業反映稅費負擔依然較重,對增值稅、企業所得稅和社保費減免等政策期盼度較高。
為降低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成本,緩解資金緊張,《若干政策》提出,將2021年四季度實施的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延緩繳納部分稅費政策延續實施6個月,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、工傷保險費率政策,進一步擴大地方“六稅兩費”減免政策適用主體范圍。據統計,2021年稅務部門為制造業中小微企業辦理緩繳稅費共2162億元,階段性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超過1500億元,有效緩解了企業經營壓力。這些政策在2022年得以延續或強化,將更好地支持中小微企業在嚴峻市場考驗中減負前行。
為鼓勵企業購置新設備和擴大投資,《若干政策》提出“加大中小微企業設備器具稅前扣除力度”,將新購置設備器具可選擇一次性稅前扣除的范圍從500萬元以內,放寬至500萬元以上且折舊年限為3年;將折舊年限為4年、5年、10年的設備器具扣除范圍從不得低于稅法規定折舊年限的60%,放寬至可減半扣除。通過加大減稅政策力度、推動政策向信息產業、建筑業、現代服務業等行業精準滴灌,降低這些與工業領域密切相關的下游企業投資成本,幫助突破下游需求約束,暢通產業循環。
二
穩定融資供應總量,擴大服務覆蓋范圍,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
融資難、融資貴是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長期性問題。習近平總書記對此高度重視,指出“要優先解決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甚至融不到資問題,同時逐步降低融資成本”。近年來,各級政府部門不斷推出創新政策及具體舉措,推動中小微企業融資“增量、擴面、降價”取得較好成效。據統計,2021年全國金融機構普惠小額貸款余額19.2萬億元,同比增長27.3%;普惠小微授信戶數4456萬戶,同比增長38%。
盡管如此,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貸款融資仍面臨一些突出問題。受金融機構監管考核和內部激勵機制等因素影響,銀行機構特別是地方法人銀行在考慮經營風險和盈利能力后,對中小微企業“不敢貸、不愿貸、不能貸”的情況依然存在。調研發現,小微企業獲得貸款以短期貸款為主,主要用于緩解運營中現金流壓力,難以支撐企業加大投入擴大生產、提升長期能力。
對此,《若干政策》提出2022年繼續引導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;對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,按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增量的1%提供激勵資金;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,可向人民銀行申請再貸款優惠資金支持。相關措施既從源頭上著手,穩定中小企業融資供應之“量”,又從末端切入,充分調動地方法人銀行服務中小企業的積極性,不斷擴展中小企業融資途徑之“面”,將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對融資服務的獲得感,幫助更多中小企業緩解現金流緊張的燃眉之急,支持企業紓困發展。
三
加強市場監管聯動,保障企業生產要素,鞏固保供穩價政策效果
2021年,受主要經濟體寬松政策、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、能源供應緊張等因素影響,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。中小微企業大量集中于產業鏈中下游,受自身能力限制,上游成本難以有效消化或轉嫁,企業經營生存面臨很大壓力。
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方面加大助企紓困力度,扎實推進能源安全保供,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穩價工作。在各部門多方面共同努力下,2021年四季度我國工業經濟主要指標穩中向好,大宗原材料上漲態勢趨緩,11月、12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(PPI)分別回落至12.9%和10.3%,比10月下降0.6和3.2個百分點;國內煤炭、鐵礦石、鋼材等原材料價格回落,電力供應緊張有所改善,保供穩價政策措施效果逐步顯現。
也要看到,目前我國工業經濟穩定恢復態勢還不是很牢固,工業企業特別是小型工業企業效益狀況持續改善存在壓力。2022年1月小型企業PMI為46.0%,低于上月0.5個百分點,降至近期低點,比大型企業、中型企業分別低5.6個和4.5個百分點,可見小型企業生產經營壓力較大,發展態勢有所走弱。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重回擴張區間,且兩者之差再次擴大,企業對市場價格水平預期較上月上漲,利潤將持續受到擠壓。對此,《若干措施》精準施策,著力穩定企業電力和原材料供應,加強中小工業企業生產要素保障。在企業用電方面,建立統一的高耗能行業階梯電價制度,提出能效高的存量、在建和擬建企業用電不加價,增加了降碳政策的靈活度;落實能耗強度目標在“十四五”規劃期內統籌考核,避免因能耗指標完成進度問題限制企業正常用能。針對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保供穩價,提出進一步強化大宗商品期現貨市場監管和價格監測預警,支持企業開發符合有關要求的礦產項目,推動礦產資源再生綜合利用等舉措,將有利于穩定能源和原材料供應,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。
四
加快重大項目建設,有效擴大市場需求,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
強勁市場需求是中小企業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。2021年,得益于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和完整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,我國消費投資需求穩步恢復,外需對工業增長的拉動力持續強勁。國際市場方面,2021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.1萬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長21.4%。其中,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2021年進出口額達19萬億元,同比增長26.7%,占我國外貿總值的48.6%,比重提升2個百分點。國內市場方面,各級政府部門積極落實惠企、穩企政策,推動打通各類要素流動堵點,廣泛利用各類平臺機制,千方百計助力中小企業匯聚內外資源和需求。例如,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大型企業和跨國采購平臺,在第十七次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期間,面向中小企業發布總額達8263億元的采購清單,通過實實在在舉措為中小企業穩增長賦能。
當前,隨著各國產能恢復,我國外貿增長潛力有所下降,同時國內市場需求回升乏力,調查顯示,需求不足是中小企業當前面臨最為突出的挑戰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,增強發展內生動力。對此,《若干政策》在加快5G、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、實施光伏產業創新發展、推進節能降碳設備改造升級等方面加大部署力度。這些政策舉措將充分發揮新基建、新能源等重大投資項目牽引作用,推動形成更多有效投資,為廣大中小企業創造出更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。
五
著力培育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,強化產業基礎再造,推進制造業強鏈補鏈
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是振作工業經濟運行,實現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前提。近年來,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減速重構,本土化、區域化、多元化特征日趨明顯,制約和影響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因素增多。《若干政策》提出“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,推進制造業強鏈補鏈”,是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、積極應對困難與挑戰的重要舉措。中小企業是產業鏈供應鏈上的重要環節,是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重要力量,近年來,工業和信息化部通過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、加快構建以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為主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、加強產業鏈合作對接等措施,推動中小企業在破除產業鏈突出瓶頸制約、促進鍛長板補短板等方面發揮更積極作用。
此外,《若干政策》還提出要加大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培育力度。《“十四五”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》將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程置于九大重點工程之首,明確梯度培育的總體思路和“百十萬千”的培育目標。截至目前,已培育三批共計4762家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,帶動各地培育省級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4萬多家,入庫培育的企業11萬多家。2021年,中央財政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分三批支持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發展。接下來將不斷加大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培育力度,繼續擴大培育規模,突出梯度重點,更加注重從產業鏈角度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融通發展,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方面發揮更大作用。
總體上看,《若干政策》為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工具。各地區各部門要以《若干政策》為有力抓手,細化政策舉措,加快推動落實,努力形成政策合力,促進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和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,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。